精读《偏见的本质》(二):群体的影响

上一篇读书笔记提到,偏见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错误的泛化)而建立起来对人和事物的消极认识与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偏见是仅仅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态度,并且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怀有敌意的态度 。本篇将详细介绍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导致偏见产生的,以及不同程度偏见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过程。

内群体

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 在群体中的成员会感到自己与群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

例如家庭就是最常见的内群体,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社会中,孩子都会被视为其父母所在群体的成员。他与他的⽗母同属于⼀个种族、家庭传统、宗教、种姓和职业地位。当他长⼤后,可能会摆脱其中的⼀些⾝份,但他⽆法摆脱所有的群体。这个孩⼦常被认为承袭了⽗母的所有忠诚和偏见,如果他的⽗母由于其群体⾝份⽽成为偏见的对象,那么他⾃然也会受其所累。

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排斥是社会认同最直接的结果。对内群体的依恋,优先于外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特性。

内群体“忠诚”

每个人都是许多群体的一员,拿我自己举例,我所属的群体可能如下:

我的⽗系亲属的一员

我的母系亲属的一员

我的原⽣家庭的一员

我的大学的一员

快手公司的一员

人力资源部的一员

中国人当中的一位

“北漂”的一员

从当中可以发现,一些群体织成员的⾝份是伴随着个体的出⽣和家庭传统⽽⾃动被赋予的(国家家庭等),另一些加⼊特定群体的资格则必须靠争取得来(学校,公司,职业资格等)。⽤现代社会科学的术语来说的话, 前者是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 ⽽后者则属于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当个体获得一种群体成员身份后,人们依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属的内群体与外群体相比较,进而产生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认同,并倾向于给内群体成员较多的资源与正向的评价。强烈的群体认同会使成员形成积极的偏爱,并对自己的群体成员有积极的态度。这就是所谓对群体的“忠诚”。对群体的忠诚⼀旦形成了,要使我们再脱离这个群体,⾄少需要经历⼀段长久的、痛苦的时期,或⼀次严重的不愉快经历才能做到。并且,有时即使是再严酷的惩罚也⽆法使我们背弃对群体的忠诚。

参照群体

很重要的一点是,群体成员⾝份并不是永久固定的。个体会由于某些⽬的去认同某⼀个群体类别,也会出于其他的原因, 认同另⼀个范围略⼤的类别。这取决于他对⾃我强化的实际需要。每个⼈都倾向于在他所在的内群体中,找到⾃⼰所需安全感的确切模式。

但有一个问题在于,群体中的个体可能对群体⾝份各⾃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青少年可能视邻⾥伙伴所构成的内群体⽐学校同学更重要。在⼀些情况下,即使个体⽆法逃脱某种群体⾝份,他依然会尽其所能拒斥这个群体。

为了澄清这种情况,现代社会科学引⼊了参照群体(reference g roup)的概念。参照群体是⼀个被欣然接受的内群体,或者是个体希望被纳⼊的群体。

自我憎恨

⼀个内群体经常也会是参照群体,但也并不尽然。例如:⿊⼈可能会希望⾃⼰是主流⽩⼈的⼀员。他想享有该群体成员的特权,并被纳⼊其中。他可能因此⾮常排斥⾃⼰所在的⿊⼈群体, 拒绝成为其中的⼀ 员。但社群的习俗将他归于⿊⼈群体,迫使他与这个群体共同⽣活、 ⼯作。

库尔特·莱温(Kurt Lewin)将这种心理状态命名为“自我憎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所属的内群体与他的参照群体就是不同的。

少数群体的边缘状态

上一个例子中提到的⿊⼈往往在自己的社区中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很难与其参照群体产⽣关联,因为来⾃社区的压⼒会强⾏将他们与他们在⼼理上并不看重的群体捆绑在⼀起。

在很⼤程度上,所有少数群体都处于同样的边缘状态,这使他们始终被不安全感、冲突和恼怒所萦绕。所有少数群体都会发现⾃⼰⾝处⼀个拥有许多被规定好的规矩与价值的社会之中。于是,少数群体的成员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参照主流群体所使⽤的语⾔、所讲究的礼貌、所遵循的道德与法律。 ⼀个⼈可能完全忠于他所属的少数群体,但同时他也需要适应主流群体的标准和期望。在黑人的例子中,由⽣物学所定义的种族内群体与由⽂化所定义的参照群体产⽣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其他少数群体也类似的或多或少的处在边缘状态,而这种状态会滋生忧虑和怨恨。

内群体和参照群体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区分归属感的两个层级。前者表明的是成员⾝份这个纯粹事实;后者则表达了个体是否重视这个成员⾝份,或者个体是否企图与这个群体产⽣认同。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那样,在许多情况下,内群体与参照群体实际上是重合的,但事实也并不总是如此。也有⼀些个体总是有意⽆意地将其⾃⾝与他们 所不属于的群体进⾏⽐较。

主流群体成了⼀个参照群体,对少数族裔的成员施加了强烈的影响⼒,迫使他们采取与其⼀致的观念。然⽽,这样的⼀致性很少能强到使他们拒斥⾃⼰内群体的程度。⿊⼈、犹太⼈或墨西哥⼈通常强烈接纳⾃⾝所处的群体,但另⼀⽅⾯,他也会按照参照群体的规范来⾏事。因此,内群体和参照群体在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是⾄关重要的。

内群体和参照群体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区分归属感的两个层级。前者表明的是成员⾝份这个纯粹事实;后者则表达了个体是否重视这个成员⾝份,或者个体是否企图与这个群体产⽣认同。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那样,在许多情况下,内群体与参照群体实际上是重合的,但事实也并不总是如此。也有⼀些个体总是有意⽆意地将其⾃⾝与他们 所不属于的群体进⾏⽐较。

本书认为,偏见根本上是⼀个有关个性形成与发展的问题;没有任何两种偏见的情况是完全⼀样的。任何⼈都不会像镜⼦⼀般原原本本地反映他所在群体的⼀切观念, 除⾮他有个⼈需求,或者有⼀些个⼈的习惯,使他这样去做。偏见的常见来源之⼀,也许是最常见的偏见来源,就在于内群体成员⾝份对每个个体⼈格在需求和习惯上的影响。⼀个⼈可以同时既认可个⼈主义, 也不否定群体对个体的巨⼤影响。

两个误区

个体对群体的忠诚感是否必然意味着对外群体的不忠?

个体对群体的忠诚感是否⾃然⽽然地意味着对外群体的不忠、敌意或其他形式的否定呢?

诚然,共同敌⼈的存在能够巩固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个家庭(如果还没有被严重破坏)在⾯对逆境时凝聚⼒会变得更强,⼀个国家在战争时期会变得空前团结。但是,但是,在⼼理层⾯我们的重点是对安全的向往,⽽⾮敌对本⾝。再例如:我们的家庭是⼀个内群体,⽽根据定义,外⾯⼤街上的所有其他家庭对于我们都是外群体;但家庭之间极少发⽣冲突。

对这个问题的最佳回答是:虽然我们只能通过与外群体的对照感知到⾃⼰所在的群体,但我们所在的群体依旧在⼼理层⾯占⾸要地位。我们的⽣活围绕着我们所属的群体展开,我们的⽣活也需要我们所属群体的⽀持,有时候,我们甚⾄为我们所属的群体⽽⽣活。针对外群体的敌意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归属感,然⽽这样的敌意并不是必需的。当然由于⾃⾝基本的⽣存和⾃尊本能,我们倾向于围绕内群体发展出 ⼀种党派偏向和民族中⼼主义。

人类能够构成一个内群体嘛?

⼀个⼈的家庭通常构成了他最⼩、最稳固的内群体。群体越⼤, 其群体成员⾝份的 内涵越稀薄;群体所涵盖的范围越⼴,凝聚⼒就越弱。要将“全⼈类”这样宏⼤的整体构建成⼀个内群 体,似乎有着特别的困难之处。事实上,对于许多⼈来说,种族和国家才是他们最⾼忠诚的对象,在⼀些受压迫民族的例⼦中尤其如此。

同时,投⾝于⼀个更⼤的群体并不意味着要破坏对⼩规模群体的忠诚。“同心忠诚”之间没有必要产生冲突。互不相容的忠诚往往出现在两个规模和范畴相当的群体中。例如:重婚者建⽴了两个家庭,就会对⾃⼰和社会都造成灾难性的⿇烦。

对外群体的排斥

在上面我们提到,对内群体的忠诚并不⼀定意味着对外群体的敌意,甚⾄可能并不意味着存在与之相对⽴的外群体。一项研究指出,当被要求罗列“你认为与你所认 同的群体直接对⽴的,或让你的群体感受到威胁的群体”。 只有21% 的被试在回答中提及了⼀些外群体。⽽剩下的9%⽆法列出任何符合 条件的群体。那些被列出的外群体主要是以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为定义范围的。因此,很显然,我们对内群体的忠诚有可能,但并不必然涉及针对与之对⽴的群体的敌意。

但是许多⼈的确会依据对外群体的敌视来确认⾃⼰对内群体的忠诚。他们经常因为外群体⽽忧⼼忡忡、如负重轭。对外群体的拒斥对他们来说是⼀种很必要的⼼理需求,民族中⼼主义倾向是很重要的。

这些对外群体负⾯态度显著的⼈,他们的⾏为能够根据不同强度⽽分级。在上一文章篇中,我们按照程度,将偏见的拒斥⾏为分为五类:

1.仇恨言论

2.回避

3.歧视

4.身体攻击

5.种族清洗

作者在这里将其简化为三类,以便详细讨论。

1.⾔语拒斥(仇恨⾔论)

2.实质歧视(包括隔离)

3.⾝体攻击(包括各种强度)

之所以从之前的列表中去掉了回避和后撤⾏为,因为这些是对偏见的受害者伤害最⼩的拒斥性⾏为。作者还将少见的⼈⾝威胁和攻击与 有组织的暴⼒活动及种族清洗合到了⼀起。

言语拒斥

在⾔语中流露对⽴情绪是很容易的。**轻微的敌意往往表现为插科打诨。**例如,⼀个⼈会被笑话中⿊⼈奴仆的愚蠢、犹太⼈的狡猾、 爱尔兰⼈的好⽃逗乐。故事本⾝的确很有趣,但故事将这些负⾯特质作为⿊⼈、犹太⼈、爱尔兰⼈等的典型特质呈现,是意图证明外群体⽐⾃⼰所属的集体更劣等的论据。敌意在蔑称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像“kike ”(犹太佬)、“nigger ”(⿊⿁)、“wop ”(意呆利⼈)这样的外号, 都是基于长期、深刻的敌意所形成的。(一个例外是:孩⼦们常出于天真⽽使 ⽤这些词汇,他们隐约了解这些词中蕴含着⼀种⼒量,但并不明⽩它 们的适⽤范围。

**同时,仇恨⾔论越是与主题⽆关、越是⾃发产⽣,其背后所蕴含的敌意就越强烈。**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位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正在派发反对放宽⽣育控制条例法案的传单。⼀位路过的⾏⼈拿了⼀张传单,随即将它扔在地上说:“我不会投 票反对⽣育控制。这样做只会让那些犹太佬医⽣的⽣意更好。”这种毫⽆必要、突然爆发的偏见情绪,能够体现出敌意的强度。个体甚⾄都等不到恰当的场合就宣泄⾃⼰的敌意。这种情绪是如此强烈以⾄于毫不相关的刺激就能够使它⼀触即发。

歧视

歧视是指我们拒绝让特定个体或群体享有他们可能希冀的平等对待。基于个体特质的差别待遇不应被归类为歧视。这里的讨论,仅仅是基于种族分类的歧视。当罪犯、精神病患者、肮脏下流 的⼈想要被“平等对待”时,我们可能会毫⽆歉疚地拒绝他们。基于个 体特质的差别待遇不应被归类为歧视。

就业、升职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都可能存在歧视⾏为。拒绝提供平等的居住机会,或是酒店、咖啡馆、餐厅、剧院或娱 乐场所将某类⼈拒之门外的⾏为也很普遍。在媒体呈现⽅⾯,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的事例常有发⽣。教会、俱乐部、社会组织拒绝为外群 体成员提供平等的服务机会的情况也很常见。这些都会⼤⼤拉长歧视 ⾏为的清单。

隔离(Segregation)是歧视⾏为的⼀种形式。 这种⾏为设置了某种空间边界,以强化外群体成员的不利境况。针对特定群体居住权的歧视⾮常⼴泛。在美国的城市中,⿊⼈总是居住在特定的隔离区域中。 这并不是出于⾃愿, 或低廉房租的考 虑。⼀般来说,“⽩⼈社区”的房租更便宜,住宿条件也往往更好。但社会压⼒将⿊⼈限定在了特定的居住区域。(基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情况。)

⾝体攻击

暴⼒永远是从更温和的⼼态中⽣长发展出来的。虽然⼤多数⾔语 (仇恨⾔论)不会造成⾝体伤害,但⾝体攻击不会脱离先前的⾔语伤 害⽽存在。在希特勒政权通过歧视性的《纽伦堡法案》之前,德国就 有长达整整0年的在政治层⾯⾔语攻击犹太⼈的历史。 在这项法案通过之后不久,暴⼒的种族清洗计划就开始了。这个转变和升级的路线是很常见的,仇恨⾔论——歧视——⾝体攻击。

谣言-群体紧张程度的参照指标

任何暴力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谣⾔的煽动。

1.在暴⼒事件突发前,关于外群体的误导性⾔论会不断累积敌意。

2.当第⼀批谣⾔⼴为流传后, 新的谣⾔会成为暴徒的⾏动指令。

3.在较少的情况下, 谣⾔也可能是引燃炸药桶的导⽕索。 流传于⼤街⼩巷的流⾔蜚语,每⼀次转述后都会变得更为刻薄和扭曲。

4.在暴力持续期间, 谣⾔让⼈们保持兴奋状态。

谣⾔是群体紧张程度的参照指标。对 于群体成员来说,谣⾔只是仇恨⾔论、敌意的⼜头表达。辟谣作为⼀ 种⼿段——可能并不主流——被⽤以控制集体中的敌意。然⽽,谣⾔的曝光是否能够改变任何根深蒂固的偏见,还有待考证。辟谣所能做到的不过是给予那些温和的,或是仅仅出于疏忽的偏见者⼀种警告,

总结

偏见的常见来源之⼀,就在于内群体成员⾝份对每个个体⼈格在需求和习惯上的影响。

内群体成员⾝份对个⼈的⽣存⾄关重要。这些内群体构成了我们⽣活习惯的⽹络。当我们遇到⼀位和⾃⼰所遵守的习俗有所不 同的群体外⼈员时,我们会不⾃觉地说:“他打破了我的习惯。”被打 破⽣活习惯是不愉快的。我们更喜欢熟悉的东西。当别⼈似乎威胁到了,甚⾄质疑我们的⽣活⽅式时,我们不禁要对其设防。虽然对内群体或照群体的偏袒并不⼀定建⽴在对其他群体的对⽴态度之上,少数⼈构成的⼩群体可以顺利纳⼊更⼤的群体之中,并形成对其的忠诚。但是许多⼈的确会依据对外群体的敌视来确认⾃⼰对内群体的忠诚。他们经常因为外群体⽽忧⼼忡忡、如负重轭。对外群体的拒斥对他们来说是⼀种很必要的⼼理需求。

对外群体的排斥按照不同程度分为三种,仇恨⾔论——歧视——⾝体攻击,它们是层层递进且息息相关的。